湖南793欧阳 湖南793欧阳 综合讨论组

21世纪的基因检测技术揭开上古时期曾随之谜

最近一段时间围绕曾侯乙的基因检测被炒得沸沸扬扬,一众吃瓜群众被绕的云山雾罩,因为曾国相传是姬周直系后裔,所以牵动了各方“利益集团”的视线神经,但吃瓜群众并不掌握最终检测结果和最终解释权,所以纷纷主观臆测攀附,就差抡胳臂大打出手了。我也是吃瓜群众一员,但我觉得这样的争吵毫无意义。那么,吃瓜群众有没有可靠的方法也能得出曾侯乙的DNA结果呢?那么请看下文分解。


640.webp_.jpg




今天讨论的课题既然是曾随之谜,那么我们面临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曾随是否一体;二,曾侯的DNA结果;三,曾侯是否是姬周直系后裔。

我们先来大概了解下随国(曾国)的发展历史。随国(曾国)是西周初在湖北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故地在今湖北省随州等地区,国君始祖为周朝开国大将军南宫适(括),随国(曾国)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镇守南方的重要邦国。立国之初的随国(曾国),是周王朝在江汉地域控制铜资源运输的重要据点和遏制楚国等南蛮扩张的重要诸侯,爵位为侯爵。

自从牧野之战武王灭商,西周王朝为了镇守辽阔的疆土,控制殷商后裔,便把兄弟叔侄和立有战功的异姓贵族派往各地担任诸侯,以世袭的形式统治这些地区。这种分封制对发展边远地区的经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到西周中叶,周昭王、穆王不断向淮夷、于越、荆楚用兵,为巩固对南方疆域的控制,同时也为了夺取战略物资“铜”和保护南征通道,又把一些姬姓兄弟叔侄从山西、陕西移封到淮水上游和汉水中游地带,建立起随、唐、黄、邓、厉等数十封国,组成一个庞大的姬姓封国集团,史称“汉阳诸姬”,它们互为犄角之势,负责监视并阻断荆楚和淮夷、于越结盟,为安定南方起了重要作用。




随国(曾国)发展初期虽然为汉东诸姬之首,领土其实并不大,从曾侯舆编钟铭文即可以看出,【唯王五月,吉日甲午,曾侯与曰:伯适上谔,左右文武,达殷之命,抚定天下。王遣命南公,营宅汭土,君此淮夷,临有江夏。】营宅汭土四字可以看出初期规模只限于汭地周围百里(侯爵封地百里),疆域仅仅局限于今天随州的漂水流域,与鄂国比邻而居。鄂国最开始为夏商时的诸侯国,封地原本在今山西乡宁县一带。西周初年,鄂国故地被晋所并,其遗族南迁,立国于今天随县安居镇一带。后来,鄂国联合南夷、东夷等诸侯国叛乱,最终为周王朝所灭。史书记载,周王伐鄂“不遗寿幼”,非常惨烈。随国(曾国)坐收战争之利,迅速“接管”鄂国地盘,逐渐成为汉东第一大国,即左传记载的“汉东之国随为大”。随着周王室的不断衰弱,南方的楚国迅速崛起,陆续吞并不少姬姓诸侯国。尽管曾国多次有恩于楚国,但是由于实力有限,依然不免灭国的结局。根据史料推断,随国(曾国)约在公元前320年被灭,原随国(曾国)贵族有人以随为姓,在隋朝以后又改为隋(因为隋文帝最初封地在随国)。




言归正传,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曾随是否一体。从文化史学界角度来说,现在已普遍接受了曾随一体之说。他们观点主要有

(一)存在时间相符。

(二)所处地域相同。

(三)在古籍中,一国二名的记载很普遍。如楚称荆,魏称梁等,比比皆                是。

(四)姓氏相吻。随是姬姓之国,史有记载。但1979年4 月,距随县县城               1.5 公里处出土的季氏梁青铜器,中有一季怠戈,上有记载物主国别、

         官职及其与周王室关系的铭文,证实曾国也是姬姓国。

(五)自从随州地界一系列曾侯文物出土以后,更加有力的证明了曾随一               体。湖北安陆地方发现了安州六器。安州六器的铭文表现出周初武丁            伐 虎方的路线图,经过的地名依次为唐(今湖北随州西北)、厉(今湖北随州北)、曾(安州六器上“曾”字铭文为现今所用“曾”字的上半部分,

即“曾”去掉底下的“日”字)、夔(今湖北秭归)、虎方;另外在殷墟“宾组卜辞征伐虎方”中所涉及的地名与安州六器中的铭文吻合,可以证明当时在汉水以东存在一个曾国。

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湖北随州市曾都区)发现曾侯乙墓,表明在战国初年在汉水以东地区,存在以“曾”为名的诸侯国(青铜铭文上的“曾”字与现使用的“曾”字类似);

1979年,随州城郊季氏梁一座春秋墓中出土两件青铜戈,其中一件铭文为:“周王孙季怡孔臧元武元用戈”;另一件铭文为:“穆侯之子西宫之孙,曾大攻(工)尹季怡之用。”

2014年10月,对湖北随州文峰塔墓地出土的编钟180字铭文的解读,可以明确曾、随是同一个国家。曾侯舆编钟2013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文峰塔墓地,上面有180多个铭文,【唯王五月,吉日甲午,曾侯与曰:伯适上谔,左右文武,达殷之命,抚定天下。王遣命南公,营宅汭土,君此淮夷,临有江夏。周室之既卑,吾用燮就楚。吴恃有众庶,行乱西征南伐,乃加于楚。荆邦既残,而天命将虞。有严曾侯,业业厥声。亲敷武功,楚命是请。复定楚王,曾侯之灵。於穆曾侯,壮武畏忌,恭寅斋盟,伐武之表,怀燮四方。余申固楚成,改复曾疆。择予吉金,自作宗彝。龢钟鸣皇,用孝以享于予皇祖,以祈眉寿,大命之长,其纯德降余,万世是尚。】记载了战国时期吴王伐楚,

楚昭王逃到“曾”国的历史。这段历史在《左传》中有详细记载,

不同的是《左传》中保护楚昭王的国家是“随”,曾侯编钟用的是“曾”,这就证实了,曾随确实是一体。缯国与曾国并无关系。




根据以上史学界观点来看,观点一、二、三、五无可辩驳,只是第四点姓氏相吻还需要验证,那么进入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既然曾随一体,那么曾侯和随候DNA应该一样,同时曾侯的DNA结果是什么呢?




根据姓氏族谱考源得出,曾国后裔都改姓了曾,随国后裔都改姓了随,随后来在隋朝以后又改成了隋(因为隋文帝最初封地在随国)。这意味着曾氏和隋氏都是随国后裔,而且还出自同一父系,根据DNA奠基者效应和帝王簇效应,同时曾国(随国)国祚历经千年,后代必定很多,表现在曾氏和隋氏基因单倍体中必然存在同一个占比规模很大的单倍体,异常突出,比如刘邦家族的o-f155,那么,我们查了一下各基因检测公司给出的曾氏和隋氏的单倍体清单。下图是微基因的曾氏单倍体清单,

6401.webp_.jpg


其中,o-f377支系及其下游f856和f1418占比异常突出,三者之和加起来占到全国曾氏12.5%的比例。




我们再来看看23魔方的曾氏单倍体清单,

6402.webp_.jpg


6403.webp_.jpg


其中f856单倍体里有2支曾氏家族,曾氏占比都超过12%,f856下游支系f1418和z25098又各有一个家族,其中z25098曾氏占比将近11%,


而z25098的下游支系出现了一个曾氏大爆发的单倍体z25097,共四个曾氏家族,占比达到17%。

6404.webp_.jpg


综合2家机构数据得出,曾氏最大的基因单倍体为o-f856及其下游各支系f1418,z25098,z25097。




我们再来看看各机构给出的隋氏单倍体清单,下图是微基因的数据,

6405.webp_.jpg


可以很明显的看出o-f377的下游支系o-cts7789异常的扎眼,占全国隋氏35.48%的比例。




再来看看23魔方提供的数据,无独有偶,o-cts7789单倍体里也存在一个隋氏家族,占比5.77%,

6406.webp_.jpg


再来看o-cts7789的下游支系mf15136,这一单倍体中,也存在一个隋氏家族,隋氏占比达到15.7%,异常突出,


6407.webp_.jpg




综合2家机构数据得出,隋氏最大的基因单倍体为o-cts7789的下游支系o-mf15136。





如果说我们选的数据量还不够,有容错的话,可以再来看看cts7789这个单倍体的全国分布和曾氏隋氏是否相同,如果相同说明该单倍体确实是曾氏隋氏的最大单倍体,很有代表性。

6408.webp_.jpg


6409.webp_.jpg


我们再将cts7789单倍体全国分布图和曾氏全国分布图重叠看一下,确实高度一致,说明cts7789是曾氏最大的单倍体,很有代表性。


6410.webp_.jpg




我们再来看一下隋氏的全国分布图和cts7789单倍体分布图是否重合,

6411.webp_.jpg


6412.webp_.jpg


通过图片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基因和姓氏分布地图高度重合,说明cts7789确实是隋氏很有代表性的单倍体。最后我们将隋氏最大单倍体和曾氏最大单倍体重合看一下,如下图所示,结论一目了然了(有人会说这种帝王簇也有可能出现在更晚的下游朝代啊,但很可惜,后面的下游没有曾氏朝代,更没有曾氏和隋氏同时爆发的朝代,所以可以排除)

6413.webp_.jpg



一、从姓氏角度看,隋氏和曾氏的最大单倍体确实出自同一父系o-cts7789,这不仅意味着曾氏和隋氏共祖,而且曾随确实是一个国家同父系的统治集团,这从而从基因DNA的角度验证了文化史学界曾随一体的正确性;

二、从时间角度看,曾氏和隋氏虽然共祖o-cts7789,但姓氏出现有时间先后顺序,隋氏出现的更早(共祖5300年的cts7789里只有隋氏没有曾氏),这从而从基因DNA的角度验证了随地曾侯之说,也就是说随只是个地方,可能在夏商朝就已经存在了,一直沿用到战国早期,这也是为什么左传里只写到了随国称呼却从来没出现曾国称呼的原因,因为作者用的是从古至今一直使用的老地名“随”,而后来曾国出现晚,所以还没来得及记入史书就被楚国灭亡了;

三、最大的成果是解决了曾侯DNA是啥的问题,很显然是o-f856及其下游z25098和z25097;该单倍体在全国曾氏后裔里人数最多,而且连续爆发(当然这个类似于刘邦家族单倍体的推算原理,但最终结果是不是还得检测曾侯骨头才能确定);

四、随虽然是个地名,不是统治者,但在同时期还存在另一个大父系mf15136,里边隋氏比例很大,而且这个父系和曾侯共祖,都是o-cts7789单倍体后裔,那么问题来了,我推测随国的统治集团构成可能存在如下三种可能性(目前的基因检测结果大部分没有高通,无法判断,等以后大部分高通完再分析,结果可能会很惊讶);

  1、随国是不是存在过两个共父系的侯爵,共祖5300年的o-cts7789,获得周王分封后,一个统治时间长后裔多,一个统治时间短后裔少?这个统治时间短的在建国初期不久后就灭亡了?

  2、一个曾侯,一个隋伯啥的大人物?曾侯后裔多,以侯爵名“曾”为氏,隋伯后裔少,以地方“随”为氏?

  3、一个曾侯,很多个隋将军们啥的官僚体系?曾侯后裔多,以侯爵名“曾”为氏,隋将军们官僚集团后裔少,以地方“随”为氏?




综上所述,通过考古学,史书记载,基因检测等手段最终得出曾随一体的结论,并且得出了曾侯的DNA单倍体,解决了前面两个问题,接下来需要解决第三个问题,曾侯是否是姬周直系后裔?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还是得普及一下古代姓氏构成。古代的氏和古代的姓是分开的,姓是母系社会的产物,所以代表母系,以上古八大姓为代表,上古八大姓都是女字旁,氏是母系社会解体以后才开始形成的,一般以一个部落群体为同一个氏,这样是为了区别父系,一个母系部落里会有很多个氏,有了氏以后才不至于出现同一母系部落里的父系近亲结婚繁衍,当然后期随着人口的爆发性增长,氏的来源更加多样化了,可以看看这张图,古代氏的来源有多乱,比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老百姓取姓更多源。

6414.webp_.jpg


之所以说到氏和姓,是为了解释现在的姓只是古代的氏,但古代的氏并不是父系氏,也就是说古代的氏不代表同一父系,只是代表同一个部落,也就是说姬氏刚开始得姓时父系也是多元的,有可能姬姓多氏,但这些氏不一定和周王室是同一父系,所以尽管都是姬姓,但基因可能千差万别。周武王姬发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为列国诸侯,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为附庸。共71国,其中姬姓子孙的封国最多,有53个,这就是中国封诸侯建同姓的“封建”的由来,那么意味着这53个诸侯国肯定有直系有旁系,甚至还有以部落为氏毫无血缘关系的诸侯,单从家族人口来看也不可能,从文王到武王2代人,家族里不可能有超过53人的直系亲戚,而且春秋初期,全国还没有像今天意义上的大统一,简单点说,可以分为中原,东夷,淮夷,百越,北胡,西戎等,复杂点说,那就是大大小小部落或者诸侯几百个,跟现在的县城一样,一个县就是春秋时一个国,周王室分封的这几十个诸侯完全管理不了全国几百个大小诸侯部落,有时候如果某个异姓诸侯势力比较大,周王室只能被动分封,不得不承认人家的侯爵,史书记载,周王室建立后,一直在不断的对外战争,讨伐边缘蛮夷,甚至昭王在伐楚过程中还落水而死,所以说,这分封的几十个诸侯国里,有很多都是被动分封的异姓诸侯王,有可能会赐姓,有可能直系诸侯在和其他几百个诸侯混居以后也有被换血的可能性,所以,通过检测或者分析某一个姬姓诸侯DNA是不全面不科学的,在找不到周王室骨头前,多分析其他中原姬姓诸侯是正确的选择方法,我称之为农村包围城市,不要指望毕其功于一役。如果大家对这个思路也有兴趣的话,可以扫码我的公众号微信交流,大家一起资源共享,同时我也会不定期在后面分析各个诸侯国DNA以及背后的各个诸侯之间的来龙去脉,并发表出来供大家参考,如果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本文最早发布于微信公众号物与人文化传播,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360截图20200107214211052.jpg

 
2020-01-12 • IP属地上海
按热门排序    按默认排序

8 个回复

元月十号 - 【杜】O-MF2636/外公【崔】T-Y13290/外婆【张】O-F723
魔方做了很大努力是真的,值得肯定 ,但是以今推古确实有点不严谨
实际检测结果不公布,肯定有阴谋
纠正一下,z25097共祖2100年左右,图片写错了
不喜欢23魔方,有点忽悠用户
我应该姓“隋”
你们才测了几个隋就敢写,还没有我手上的样本多,搞笑了。严谨点不好吗。
4ffe28eb7937760f107de3c484165d61.jpg
曾侯的古dna却并非此Y 是不是很打脸呢 只能证明此O2a是古随国的土著 最多能到大夫级别不错了 更大可能性只是曾国的奴隶阶级 仅此而已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