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梅石氏,书院深深有墨庄

莲苞尖位于五祖镇木桥村境内,距五祖镇镇政府驻地9.21千米。因山尖由五块莲花瓣状的巨石抱成一团、相拥而立,如同莲花含苞欲放,故名莲苞尖。莲苞尖东与调石岭杨家山隔河相望,西与苦竹乡大坡尖的中寺涧对峙,南临垅坪水库边的本镇江河村,北依龙潭瀑布猴子尖。
莲苞尖山名虽然浪漫,到了实地才发现山势陡峭,崎岖难行。一条用石板堆砌的山间小道,蜿蜒曲折一直通向山林的深处。沿途还有石板搭建的小桥和石条修砌的栏杆。看看石板上因风化而模糊的凿痕和斑驳的苔印,可以判定这条山道起码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荒山野岭为何还有这么多的人流连忘返、打卡来游?原来,这里有一座黄梅县唯一仅存的几百年前的书院遗址。

墨庄书院具有典型的宋、明古建筑风格。书院周围大约有十余亩的水田以供耕读。据《黄梅县志》载:墨庄书院“系邑廪生石纯若山场,内建墨庄书院,读书其中。”石纯若号墨庄,故书院以墨庄名命之。墨庄书院建筑费时很长,前后约60余年,据推测始建时间大约在明末,竣工时间为清初的顺治年间(1650年前后)。书院座西朝东,依山而建。整个建筑分上下二层,上层为墨庄书院和梅源寺,下层疑为军事要塞(屯兵堡),当地人常在这里捡到古时候的兵器如刀枪剑戟等,大都已锈迹斑斑。该地下建筑用硕大的长形条石垒砌而成,呈方形城堡。东西长68米,南北宽76米,四周挡土墙高约7.4米,每方墙体上沿厚60公分。在下层城堡内建有大小不等设置布局合理的石屋48间、通道(若干条)及通风口、出口的石门(三个)。上层按下层的布局建造有房屋48间,上层每间都比下层大。系砖木结构,建筑式样为宋、明代风格的四合院落。上层建筑有围墙、房屋、天井、前院大门(在正面的右角)和后院耳门(2个)、水井(2个)。前院门外有九根条石搭砌的石桥。当地传说墨庄书院下层地下屯兵堡48间建了40年,上层48间书院和梅源寺建了8年,加上开工前的准备和竣工后扫尾工程,工期长达60余年,可见其规模之浩大。其建造资金为朝廷拨付的。

据当地村民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武汉大学历史系的师生们到黄梅进行红色革命历史调查采访。在采访了解新四军五分区司令员张体学的战斗事迹过程中,发现了这座藏在深山里数百年的书院遗址。从书院里清理出大量的历史典籍和资料,光是书籍就拉走好几辆大马车。这些珍贵文物对于石氏家族和墨庄书院的深入研究很有帮助。
石纯若是明代万历八年进士石昆玉之孙。石昆玉曾任苏州知府,为政清廉,人称“石苏州”,后擢吏部侍郎,为朝中二品的封疆大吏。石昆玉的父亲石丞芳也是岁进士,诰封嘉义大夫左都御史。石昆玉有三个儿子,长子石有恒,字季常,万历丙午举人,己未进士,博通经史,曾任浙江遂安、长兴知县,为国捐躯,谥为“忠烈”;次子石有定,万历二十五年拔贡;三子石有信,字叔孚,万历己卯举人。孙辈亦具有文章功名,有恒之子石确,字敦五,崇祯辛未进士,曾任丹徒、宜兴知县,他为民除暴安良,好善乐施,深得民心;石磐,荫官至淮海道。有信之子石砺,字用之,廪生,亦为忠杰之士,年四十四岁以痨卒;石瑛,清顺治十三年乡贡。石砺之子石乔年,字仙尹,清代黄梅籍闻名诗人,旧志载有黄利通进士《石乔年传》。石有定之子石纯若,黄梅廪生。他们祖孙四代连中进士,成了黄梅一家“四代进士”的美谈。石氏家族功名显赫,诗礼传家,历来注重教育。所以石纯若选择在这风景秀美,环境幽雅的莲苞尖上修建规模雄伟的墨庄书院。据《石氏家谱》载:石氏家族光石昆玉子孙辈中有功名者多达几十人,石纯若八个儿子中就有五人考中贡生。不仅如此,墨庄书院还广开才路,规定本邑贫寒子弟凡考取书院者皆可免费就读并提供食宿,当时的墨庄书院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久负盛名。

到了清康熙六年,墨庄书院又重新进行整修,石府为了纪念其先祖石昆玉,还在墨庄书院旁边修建了一座宗祠,名曰“梅源寺”。清代贡生石学沫有《游梅源寺》诗:“天半凌风迥,扶筇喜看山。龙潭深可掬,鸟道曲如环。憩竹衣浮绿,经苔屐点斑。太虚心与际,妙境几回环。”
莲苞山多摩崖石刻,有两处最为游人驻足,一处是北石壁上的“云起处”,一处是山脚石壁上的“鸢飞鱼跃”。字迹清秀,书法功夫及雕刻功夫俱了得。但作者无考,其意朦胧如诗。
为什么当初石氏家族,要在这人迹罕至的深山里修建这样一座规模宏大的书院?为什么在建造书院的同时又开垦出十余亩良田呢?为什么既是书院又要修建屯兵场所?为什么要求学子在勤耕苦读的同时又操练兵事?这些问题一个个令游人颇费思量。与到其他景点游乐不同,打卡人往往要围绕墨庄书院城堡废墟转上几圈,试图从断垣残壁中找到答案。

好在有好消息传出,政府已将其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计划对其进行有序开发,将其打造成为北部山区热门旅游打卡点。届时,地下城堡将被打开,内里秘密将会一一展示在世人面前。
莲苞尖位于五祖镇木桥村境内,距五祖镇镇政府驻地9.21千米。因山尖由五块莲花瓣状的巨石抱成一团、相拥而立,如同莲花含苞欲放,故名莲苞尖。莲苞尖东与调石岭杨家山隔河相望,西与苦竹乡大坡尖的中寺涧对峙,南临垅坪水库边的本镇江河村,北依龙潭瀑布猴子尖。
莲苞尖山名虽然浪漫,到了实地才发现山势陡峭,崎岖难行。一条用石板堆砌的山间小道,蜿蜒曲折一直通向山林的深处。沿途还有石板搭建的小桥和石条修砌的栏杆。看看石板上因风化而模糊的凿痕和斑驳的苔印,可以判定这条山道起码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荒山野岭为何还有这么多的人流连忘返、打卡来游?原来,这里有一座黄梅县唯一仅存的几百年前的书院遗址。

墨庄书院具有典型的宋、明古建筑风格。书院周围大约有十余亩的水田以供耕读。据《黄梅县志》载:墨庄书院“系邑廪生石纯若山场,内建墨庄书院,读书其中。”石纯若号墨庄,故书院以墨庄名命之。墨庄书院建筑费时很长,前后约60余年,据推测始建时间大约在明末,竣工时间为清初的顺治年间(1650年前后)。书院座西朝东,依山而建。整个建筑分上下二层,上层为墨庄书院和梅源寺,下层疑为军事要塞(屯兵堡),当地人常在这里捡到古时候的兵器如刀枪剑戟等,大都已锈迹斑斑。该地下建筑用硕大的长形条石垒砌而成,呈方形城堡。东西长68米,南北宽76米,四周挡土墙高约7.4米,每方墙体上沿厚60公分。在下层城堡内建有大小不等设置布局合理的石屋48间、通道(若干条)及通风口、出口的石门(三个)。上层按下层的布局建造有房屋48间,上层每间都比下层大。系砖木结构,建筑式样为宋、明代风格的四合院落。上层建筑有围墙、房屋、天井、前院大门(在正面的右角)和后院耳门(2个)、水井(2个)。前院门外有九根条石搭砌的石桥。当地传说墨庄书院下层地下屯兵堡48间建了40年,上层48间书院和梅源寺建了8年,加上开工前的准备和竣工后扫尾工程,工期长达60余年,可见其规模之浩大。其建造资金为朝廷拨付的。

据当地村民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武汉大学历史系的师生们到黄梅进行红色革命历史调查采访。在采访了解新四军五分区司令员张体学的战斗事迹过程中,发现了这座藏在深山里数百年的书院遗址。从书院里清理出大量的历史典籍和资料,光是书籍就拉走好几辆大马车。这些珍贵文物对于石氏家族和墨庄书院的深入研究很有帮助。
石纯若是明代万历八年进士石昆玉之孙。石昆玉曾任苏州知府,为政清廉,人称“石苏州”,后擢吏部侍郎,为朝中二品的封疆大吏。石昆玉的父亲石丞芳也是岁进士,诰封嘉义大夫左都御史。石昆玉有三个儿子,长子石有恒,字季常,万历丙午举人,己未进士,博通经史,曾任浙江遂安、长兴知县,为国捐躯,谥为“忠烈”;次子石有定,万历二十五年拔贡;三子石有信,字叔孚,万历己卯举人。孙辈亦具有文章功名,有恒之子石确,字敦五,崇祯辛未进士,曾任丹徒、宜兴知县,他为民除暴安良,好善乐施,深得民心;石磐,荫官至淮海道。有信之子石砺,字用之,廪生,亦为忠杰之士,年四十四岁以痨卒;石瑛,清顺治十三年乡贡。石砺之子石乔年,字仙尹,清代黄梅籍闻名诗人,旧志载有黄利通进士《石乔年传》。石有定之子石纯若,黄梅廪生。他们祖孙四代连中进士,成了黄梅一家“四代进士”的美谈。石氏家族功名显赫,诗礼传家,历来注重教育。所以石纯若选择在这风景秀美,环境幽雅的莲苞尖上修建规模雄伟的墨庄书院。据《石氏家谱》载:石氏家族光石昆玉子孙辈中有功名者多达几十人,石纯若八个儿子中就有五人考中贡生。不仅如此,墨庄书院还广开才路,规定本邑贫寒子弟凡考取书院者皆可免费就读并提供食宿,当时的墨庄书院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久负盛名。

到了清康熙六年,墨庄书院又重新进行整修,石府为了纪念其先祖石昆玉,还在墨庄书院旁边修建了一座宗祠,名曰“梅源寺”。清代贡生石学沫有《游梅源寺》诗:“天半凌风迥,扶筇喜看山。龙潭深可掬,鸟道曲如环。憩竹衣浮绿,经苔屐点斑。太虚心与际,妙境几回环。”
莲苞山多摩崖石刻,有两处最为游人驻足,一处是北石壁上的“云起处”,一处是山脚石壁上的“鸢飞鱼跃”。字迹清秀,书法功夫及雕刻功夫俱了得。但作者无考,其意朦胧如诗。
为什么当初石氏家族,要在这人迹罕至的深山里修建这样一座规模宏大的书院?为什么在建造书院的同时又开垦出十余亩良田呢?为什么既是书院又要修建屯兵场所?为什么要求学子在勤耕苦读的同时又操练兵事?这些问题一个个令游人颇费思量。与到其他景点游乐不同,打卡人往往要围绕墨庄书院城堡废墟转上几圈,试图从断垣残壁中找到答案。

好在有好消息传出,政府已将其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计划对其进行有序开发,将其打造成为北部山区热门旅游打卡点。届时,地下城堡将被打开,内里秘密将会一一展示在世人面前。
2 个回复
赞同来自:
赞同来自: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或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