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条子瓜 雨条子瓜 - O1b-F1199-F22909-ACT7133【南方邹氏家族】 综合讨论组

南方有山越:F838族群源流初探2

4:南方有山越

在F838族群内部成员中,对F838族群源流的追溯上,江右渠帅说和山越说是不谋而合的。
山越即是活跃在东汉末年至隋唐时期的江右渠帅地方土著势力。
山越人最早出现在三国志里。在吴书中,山越贯穿了整个东吴政权的始终。从孙坚开始,属于中央政权管辖的地区,即和聚集在山林区的山越人,因为紧张的物质和土地等资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孙策在复兴基业的时期,几乎丧命于山越之手。孙权建立东吴政权后,东吴政权视广泛分布在其周边的山越族群为大患,为了应对和魏蜀两国的频繁战争带来的损耗,东吴政权对山越发动了密集的攻击和蚕食。以此补充兵员和扩展自己管辖下的领土。
山越人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权,也不断的爆发反抗东吴政权的斗争。
东吴时期的名将,程普、黄盖、吕蒙、周泰、陆逊、诸葛恪无不曾同山越作战。其中诸葛恪对山越的打击最大,一次性吞并了十万之众,挑选精壮补充兵丁达四万人之多。即便如此,终东吴政权始终,也没能彻底吞并山越人。山越人也成为了牵制东吴政权与蜀魏两个政权问鼎的“尾大不掉”。
三国之后,史书中依然有对山越的记载,一直到隋唐时期,中央政权终于完成了对山越的全盘汉化,此后山越人作为一个民族形态群体的存在告终。
但即便至今,山越族群的存在依然饱受争议。
不同学者对山越群族的属性产生了纷论:分别有百越后裔说、吴越遗民说、当地土著说、汉武帝迁闽瓯逃亡说、山贼、宗部说。
其中最可信的为百越后裔、当地土著说。即山越人是百越的一支,可能是干越(山越分布区域和干越重叠)。也有人认为干越是于越的误写,这样的观念就和雍正继位案中,传位于皇四子和传位于皇十四子一样荒谬。因为繁体字中于写作於,不可能出现于和干的误写。
吴越遗民说也很难经得起推敲,吴越都曾建立过强大的国家政权,都受到了华夏文明礼乐的深重影响,早已融入了华夏族群中。而且北方族群在周代之后,晋代之前并没有大规模南下的移民事件。三国、晋代时期、苏南一代的当地士族,父系单倍型为M119类型的沈、顾、陆等家族已经形成。他们更应该属于吴越遗民。
 
汉武帝迁闽瓯逃亡说,汉武帝曾将越国分裂出来的骆越、闽越等大规模迁徙到江淮之间。短短两百年内逃亡群体也很难形成分布广泛,人口众多的山越族群。
山贼,宗部说认为,山越大分散,小聚居,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因此他们和普通汉人一样,只是为了逃避赋税、徭役、凭借强大宗族势力占领山林与东吴政权抗衡。这一说显然没有注意到,当时南方地区族群的复杂情况。例如越国建立过强大的政权,但从诞生到覆灭,越国都没能实现如同华夏体系内诸国一样的,中央集权、分封制的体系。依然保留了大量的部落族群联合形态的特征。越国解体后,相互之间再也没有没能统一联合。山越人分布区域以山林为主,自秦代以后,中央政权,逐步往南方推广,分布广泛且分散的山越人,就更加不可能具备联合性,统一性的特征了。
史料记载中,山越人的语言、长相也具有其独特性。有声似鸟语、椎发、身材短壮等记载。其中椎发是典型的越人形象。这也表明山越和普通汉人是有明显分别的。不可能以山贼、宗部草率的将山越族群予以归纳。
在史料中,山越主要分布在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丹阳、东阳、豫章、临川、庐陵、衡阳、长沙、始安、桂阳等东吴的扬州诸郡和曹魏的庐江郡。即现在的安徽南部、江西、浙江、福建等地。
而且几乎都分布在山林区域,其中安徽南部的黄山地区是山越族群活动的核心地带。山越族群的分布范围总体上可以概括为长江以南,赣水以北,钱塘以西,鄱阳以东的广大地区。
这样一个分布广泛的族群,且具有其语言,相貌特征纵然参杂了多方源流,但没有一个核心的族群是说不通的。
由此可以证明,山越人的主流群体是一支具有民族形态特征的独立族群。

 
 
 
5:F838是山越核心族群

山越人分布广泛,东吴政权曾经通过几十场战争,吸纳了不下10万山越补充军队,且山越人一直到隋唐时期才彻底从史书中消失,由此可见山越人的族群数量多数情况下不会低于50万。
如果山越是具有民族形态特征的独立族群,必然有其核心的父系血统族群作为支撑。
活跃在江西、浙江、湖南一代的南方族群,以百越、百濮为主。父系祖源上江西是M119和M95两个父系单倍群族群的交汇地和分割点。
M119占据了沿海地带,有分子学家将M119和百越等同起来,M95占据了中南和西南地区,在苗瑶,壮泰族群里具有主导型(在这两个族群中O2下属的不同父系类型也具有较大比例。在后来的南方地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两次大移民中,M119和M95也错综复杂的广泛分布在了中国南方地区)。
同样分布在南方地区的F838族群,在两个人口众多的大单倍群中显得弱小、不显眼。吴城遗址和良渚遗址,古人骸骨中都见不到F838的踪影。F838似乎和任何古国和族群都联系不上了。
借助于父系血统为F838的成员,家谱中记载的一致祖籍地—江西,和徽州汪氏家族父系单倍群在F838内部的巨大差异,我们就可以递进的把F838族群的发源地大致的追溯到江西地区后,进一步锁定到皖南、赣北地区了。F838是山越族群主体人群便兼备了文史、单倍群等多项可信证据的有力支持。
分子学家以单倍群多样性来推论人类族群的迁徙路线。徽州汪氏家族F838群体的内部多样性,恰好证明了F838族群发源于皖南、赣北一带的黄山地区。
F838以南方汉族为主体的民族特征,也体现出了和兄弟支系M95广泛分布在诸多民族中的性质完全不同。山越族群的全盘汉化也和F838以南方汉族为主体的特征相契合。
另外,在文史记载中,黄山地区曾出现过一个“汪罔”的方国。亡国之后,国人称汪罔氏,后简化为汪氏。如果这一记载可信的话,F838族群于黄山地区发展,后来形成了一个以父系血统建立的方国,亡国后国人以国为氏。就可以解答为什么徽州汪氏F838群体内部父系单倍群的巨大差异了。
在得到这些数据的分析后,我们已经能大致确定F838等同于山越人主体的结论了。
 
6:F838族群的东迁西徙

在F838的下游支系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显著的特征。F838不像多数单倍群一样,分为南北支系,而是出现了东西支系的特征。
湖南衡阳李旭家族、重庆巫溪李氏家族、四川资阳邹氏家族、湖北宜昌土家覃氏家族、湖北孝感喻氏家族等全部为F838的孙代支系F1199(F977)。
这些家族大致是在江西填湖南,湖广填四川的两次大移民中迁徙到江西以西地区省份。
而福建侯官陈氏家族、浙江平阳徐氏、浙江海宁查氏家族、海宁李氏家族、江苏启东顾氏、广东茂名谭氏、广东海丰杨氏等等全部属于F838*簇。
(注:以上家族全部指该姓氏下父系单倍群为F838的群体。)
F1199支系多数往西部内陆迁徙扩散,形成了F838的西支,F838*多数从浙江沿海往南迁徙,形成了F838的东(南)支。
F838*支系往东南扩散,有可能是在汉武帝迁徙闽越填充江淮之后得意寻机发展的。因F838最近共祖超过万年,F838*东南扩散年代也可能更早。
F838的另一个重要支系CTS4052的主要分布和迁徙路径,现在还不是太明显。
除了东西两支外,以黄山地区为核心,往周边辐射,则出现了F838下游支系的多样性:F838*、F1199、CTS4052等支系全部具备。例如:安徽徽州汪氏属于CTS4052、安徽六安赵氏属于F1199、江苏启东顾氏属于F838*。
北方地区的F838支系则错综复杂,各支系兼备,应该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扩散至北方。
 
7:F838不完全等同于山越

前面我们验证了F838是山越主体族群,但也需要正视F838不等于山越的全部。南方族群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步被纳入华夏族群体系。加之江西、皖南地区是M119和M95的交汇点,以及O2下的一些南方土著世系,文史中被概括为山越(尤其是三国东吴时期)的族群,也应该涵盖了部分前面提到的山越的几种猜想的成员,当地反叛东吴政权的宗部、百越中的其他支系,M95的部分、吴越遗民、闽越逃亡者的一些人也被概括在了山越之中。

注:以上内容为我们结合现有基因数据、文史资料、家谱记载等诸多综合因素的分析结论。不代表最终结论。
 
2018-12-13 • IP属地重庆
按热门排序    按默认排序

3 个回复

O1b-M268家园群聊二维码.png

 
本人就姓吴,祖先据说是从安徽去到江苏然后跑路到广东……倒是不知道是不是春秋时候的吴国野人后裔……
WeGene_381438AC [禁言中]
1620544837286161.jpg

1620544837458704.jpg

1620544837605587.jpg

Screenshot_20210410_164650_com.baidu_.searchbox_.jpg

Screenshot_20210410_100924_com.baidu_.searchbox_.jpg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