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cience关于性别决定机制文章!已制作微解读单位点解析!欢迎大家讨论!
近日《science》期刊文章针对生育机制提出了新的分析视角。研究基于58,007名美国女性1956-2015年的146064次妊娠记录,首次通过大规模队列分析揭示子女性别分布存在显著非随机性。
(1)母体年龄效应:与23岁前初产女性相比,29岁后初产者生育单一性别后代的概率提升13%,阴道pH值变化与月经周期缩短被推测为潜在机制。
(2)遗传标记定位:GWAS分析发现10号染色体NSUN6基因rs58090855位点与"女性后代家庭"强关联,18号染色体TSHZ1基因附近rs1506275位点与"男性后代家庭"相关。
(3)动态概率模型。已生育3个同性别子女的家庭,第4胎同性别概率达61%(男性)或58%(女性),显著挑战"独立事件"假说。
(1)母体年龄效应:与23岁前初产女性相比,29岁后初产者生育单一性别后代的概率提升13%,阴道pH值变化与月经周期缩短被推测为潜在机制。
(2)遗传标记定位:GWAS分析发现10号染色体NSUN6基因rs58090855位点与"女性后代家庭"强关联,18号染色体TSHZ1基因附近rs1506275位点与"男性后代家庭"相关。
(3)动态概率模型。已生育3个同性别子女的家庭,第4胎同性别概率达61%(男性)或58%(女性),显著挑战"独立事件"假说。
2 个回复
赞同来自:
赞同来自: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或注册